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动态

全球速递!《流浪地球2》大获成功,证明影视改编并不一定非要还原

发布时间:2023-02-06 13:50:26 来源:经济狐视角

说三体人费劲巴拉飞了400年到了地球,一看地球自己跑了。今年春节档,又是刘慈欣陪大家过年,缝合《三体》和《流浪地球2》也就是这个效果。《流浪地球2》上映第一周,票房就破了22亿,增长比第一部更快。这些作品我都看了,《流浪地球2》还看了两遍,第一遍信息量有点太大,比较震撼,晕晕乎乎的,也没明白导演为啥一直给监控摄像头特写,还以为数字派在监视大家。最后知道了摄像头的含义后,再二刷时体验就直接拉满了,多的就不说了,推荐大家去看看,而且荧幕越大越好,相信我,错过这个店,以后就只能在平台上看了,体验会掉好几个数量级。

影视娱乐行业的工业化,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,我国的影视特效外包行业,其实是很发达的,但长期以来,都是接一些量大活多,但并不顶尖的工作,吃不到利润的大头。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视效公司起步晚,人才少,大量从业人员都是从辅导班里出来的,只能做一些常规的外包工作,真正掌握计算机图形学,还审美在线的资深技美人才(TA、TD),是很稀缺的,如果有兴趣的,可以打听一下他们的薪资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需求少,最尖端的特效需求,还是掌握在维塔数码(Weta Digital)和工业光魔(ILM)手里。但像《流浪地球》这样的影片需求出来,交给国内的墨境天合(MORE VFX)来做,短短几年,他们的进步有目共睹。这还只是特效一项,其他各个环节:概念设计、美术设计、道具设计、音乐音效、流程管理,每一项都对行业产生着巨大的推进作用。

在这其中,当然还有非常核心的一项,那就是导演和编剧的内容创作,毕竟他们才是决定方向的人。最近还有一部刘慈欣的改编作品,就不尽如人意,同样是影视改编,为什么会差距这么大呢,影视作品改编的正确姿势是什么?

在网友的争论中,基本会分为两派观点,一派认为,影视改编就应该对原著进行大幅改动,因为视频和文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载体,必须按照影视作品的逻辑,重新组织和梳理,不妨简称“魔改派”。另一派认为,影视改编就应该最大程度还原原著,一句句照着拍最好,做不到也应该尽量去靠拢,就叫他们“还原派”吧。

这两种观点呢,我认为都有道理。支持“魔改”的,很多是有影视相关经验的人士,因为他们在第一线工作,所以要趟一个个具体的坑,像大量心理描写、侧面描写、大段的解释性台词,影视作品就很难拿出篇幅去做,就得找别的方法,甚至想办法去规避。文学作品的细节可以无限繁复,但影视作品时长有限,必须取舍。文学作品可以无限描写宏大场面,但影视作品表示预算有限,这些大家其实都可以理解。

还有更深层一些的因素,比如节奏问题,自从影像艺术诞生百年以来,人们关于影视作品应该如何把握住观众,如何引人入胜,已经研究出了一种又一种的“定势”,或者说套路,多少分钟就应该有一次突发事件,出现一个难题;要有转折,有反转,时间应该如何分布,大情节里又嵌套几个小情节,几条线该怎么交替,怎么交织,观众情绪应该如何调动,这些都构成了“节奏”。显然,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,节奏是对不上的,强行还原,就可能让观众觉得无聊,这也是一些从业者选择“魔改”的原因。

魔改成功的案例很多,像《闪灵》,改编成电影后仍然是很受欢迎的,虽然原著作者史蒂芬·金破口大骂,跟电影版导演库布里克结了一辈子梁子,但电影版本的成功是没有争议的。《让子弹飞》也是对原著《盗官记》进行了魔改,已经成功到了“申遗”的地步。《流浪地球》,几乎是完全重新创作的故事,只是参照了原著的点子和部分重大事件。

当然,魔改失败的更多。《基地》是科幻史上的知名巨作,2021年,苹果(Apple Tv+)发行了美剧,让科幻粉捶胸顿足。国内的网剧《斗破苍穹》,也是能把不少人气到血压飙升。每当这个时候,还原派就会痛惜不已,质问主创毁原著,为什么不老老实实按原书来呢?

还原派的道理就更清晰了:原著要是写的不好,你翻拍它做什么呢?原著要是写的好,你又改它做什么呢?尤其是一些超级知名的作品,你编剧写过几本全球畅销的作品啊,就敢对着名作魔改一气,没那个能力知道吧。

还原派成功的作品也是很多的,正在上映的《三体》电视剧,拍的就比较符合原著,甚至一些台词就是书中的原话。还有像《指环王》、央视版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琅琊榜》,都是还原度比较高的作品,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。但还原就一定行吗?不见得,完全抄书,扑街的作品也不少。一样是科幻巨著,2021版《沙丘》拍的就很还原,我觉得也是不错的作品,可惜票房惨败,全球总收入仅4亿美元,没能回本,早先的《安德的游戏》也差不多。

所以说,这两派都有道理,也都成功过,但都是有所缺陷的。还原派最大的问题,在于忽略了不同内容载体之间的差异,文字是抽象的,影视是具象的,表现力和节奏都不同,它们各有所长,需要实事求是地扬长避短,所以改编是必然的。

而魔改派的问题就更多了,而且因为多数是从业者,所以对作品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。对魔改派,我的建议是,在改之前,要多想。想什么呢?很简单,就是你要改编的这部作品,为什么得到了这么多人喜爱?从业者面对市场太久,往往会陷在套路里无法自拔,我承认,有很多套路的确是简单有效的,比如追逐戏、狗血戏、擦边球、抖机灵,等等。

以前跟一个从业的朋友聊天,他讲了很多趣事。比如情节设置,要让观众讨厌一个角色,就让他去虐待小动物。要表现角色善良,就让他去救猫。要紧张,就安排主角上独木桥。更紧张,追过来几个坏人枪击,人体描边。还不够,就再安排一个倒计时,一分钟后桥就要炸了。

有套路其实不怕。观众消费影视作品时,图的就是反差、新鲜,体验那些我们无法经历,意料之外,甚至挑战日常认知的故事,成功的商业作品都得有套路。怕就怕套路的元素总是那几个,车祸,白血病,重生什么的。

要改编热门作品时,最重要的就是把它吸引人的核心找出来,然后去突出和表现,我在之前聊《三体》小说时就说了,这本书最大的趣味,就是一个个神来之笔的科幻点子,把故事导向了始料未及的方向。如果要改编,这就是重点,放着重点不去凸显,而是不停加一些追逐、狗血、搞笑的套路,甚至为了保证套路,而修改了作品原本的逻辑,那显然就是舍本逐末了,我要想看刺激的,需要看《三体》吗。

《流浪地球》两部的成功,显然就是抓住了原著中,面对存亡危机时,那股透着残酷和冷峻的理性气质,和全人类为了同一个目标,团结撕裂、对立统一的矛盾,这些都是原作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受。把握住了乐趣的核心,再去调整节奏、安排套路,甚至原创情节、原创人物、增加思考,都不会出什么大错了。这是我对影视作品改编的一点小小思考,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讨论,咱们下期见~

上一篇:

下一篇: